省人大代表:湖北迈向“建桥强省”恰逢其时
省人大代表、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马哲军
省人大代表、武船重工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杨少稀
优势:产业链完整,市场份额、人才资源全国第一
“从‘建桥大省’到‘建桥强省’,这一字之差,意味着由规模向实力的跨越。”马哲军说,湖北完全具备这个条件。以中铁大桥局、中建三局、武船重工、武钢、武汉市政等“国字号”和“武字头”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龙头,无论在产值规模、市场份额、技术水平,还是在产业带动效应和良好发展前景上,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世界前五。截至2009年,湖北桥梁产业的产值已经突破了1000亿元,成为没有正名的“千亿元产业”,市场份额接近世界的20%,国内的60%,省内的80%,完全能够成为湖北跨越式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从人才资源方面看,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在桥梁设计领域创造了多项中国和世界第一;公二院在涉桥领域也多有建树;铁四院几乎垄断了全国铁路桥梁设计市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具有钢结构产业领域的研发与人才优势;铁四院、湖北建筑设计院、武汉建筑设计院等也有着或从事着桥梁设计与钢结构领域的设计实践与经验;加上武钢研究所等人才和技术的有机聚合,完全有能力使得湖北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桥梁设计、建设、安装和服务的大省,甚至完全可以挑战世界桥梁与钢结构产业的高端市场。
目前,我国桥梁处于高速建设发展期,2020年前将新建60余座长江大桥;黄河、珠江、钱塘江在建6座大桥,规划建设7-9座大桥,此外还有大量高铁桥、公里桥和市政高架桥等,市场需求巨大。
心声:打造世界级桥梁产业“航母集团” 培育桥梁文化
新通车的武汉二七大桥,是五大央企——武钢、武船、中铁大桥局、二航局、中建三局首次联手打造的纯“武汉造”大桥,从单打独斗到多家企业各自发挥优势合作建桥,标志着湖北桥梁企业联盟已初具雏形。
杨少稀告诉记者,早在2006、2007年,就有几大央企牵头组建了武汉市桥梁钢结构协会、湖北省企联桥梁与钢结构合作发展办公室等联盟性组织,但是内在机制设计还没有形成,“抱团取暖”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虽然各龙头企业已经走出国门,面对超大型项目时,任何一家都无法独立承担。如果以‘湖北桥梁军团’的名义拿下,然后内部分工合作,就可以在确保工程质量、周期的同时,避免竞相压价竞争,达到多赢的结果。”
为此,杨少稀将众多桥梁业龙头企业家的心声带到省“两会”上: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桥梁产业跨越发展协调工作办公室,强化组织领导和保障。同时,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省内桥梁设计研发、装备施工、工程监理以及金融咨询等企业,组建一个桥梁产业跨越发展行业协会,从而强化行业自律,发挥好信息传递、研讨交流、项目协调和权益维护等服务职能。组建桥梁产业扶持基金,做好以资本为载体,以央企为龙头,加快省内涉桥企业的并购重组,真正在桥梁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形成有影响力的大型桥梁企业。借鉴武烟“黄鹤楼”品牌整合的成功经验,全面整合省内各涉桥企业,真正形成世界级桥梁产业发展的“航母集团”。
桥梁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和凝固的艺术,在打造“建桥之都”的同时,还需要培育桥梁文化。代表们建议,把桥梁景观打造成为城市旅游的特色资源和名片,打造世界桥梁主题公园,内设展示世界桥梁历史和艺术的桥梁博物馆、承担桥梁勘测设计重担的桥梁设计园和技术创新研发中心、桥梁工程招投标中心和其他涉桥的商务休息中心等。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高层次的桥梁艺术展览会、国际论坛和研讨会,扩大湖北桥梁文化影响力。创作出世界级桥梁影视作品,通过创设各类桥梁文化公司等市场主体,来大力发掘有影响力的桥梁影视文艺,将“中国建桥之都”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远景:打造“三千亿元”产业,力争在国外上市
“十二五”末湖北桥梁产业总承包产值应超过3000亿元,成为“三千亿产业”,年均增速应达13%以上;世界市场份额达到30%,国内70%,省内到90%以上;真正成为“国家级桥梁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级桥梁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世界级桥梁文化艺术博物馆”,力争有2至3家桥梁企业在国内外交易所成功上市等。
- 上一篇: 安利坚持开展没有院墙的孤儿院活动已十年
- 下一篇: 深圳58U站春节期间照常服务 假日仍缺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