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武汉 [进入分站]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论坛
您的位置: 110武汉网 > 武汉生活常识 >

做为管理者,我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及健康认识

110武汉网 时间:2011-06-03 17:00:00
白杰――老狼一向为人谦和,笑容常在 白杰的博客

做为地产者,我可以对当前的城市发展、区域规划、投资开发及政策法规等如数家珍,同潘石屹、王石、任志民以及禹博士能聊一上午不跑偏,可是一但涉及自身健康、对身体的认识,却是知知甚少!类似我这种情况在行内不在少数。  中国绝大多数人的个性特色之一,就是把什么事都压在心底,什么压力都自己在心中默默承受。老百姓如此,成功人士、管理者更是如此。这样长期积累,严重损害着身心,危害健康,很多成功人士都在英年早逝,这就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超量消耗生命力,亏损的身体能量不能得到即时的回补)。

  所以,定期的心理调治,是消除心理障碍,减缓和消除心里压力的主要手段,这对保持个人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发达国家心理门诊兴旺的原因。一、消除心理障碍,减缓和消除心里压力。  这里所谓的心,是指心脏功能、脑功能、功能在人体中表现出来的一切活动。如,思维,想法,看法,面对外在事物的直接表现,压力积累,不良信息积压,潜在心理疾患,潜意识等等。  心理障碍,心里压力,常常表现出情绪焦虑或躁动,妄想多,怪念头多,惊恐不安,认识片面极端,心灵的痛苦无处诉说,不想回家,人际交流不畅,婚恋与情感发生问题,性功能障碍,关系紧张,子教育不顺,学生心理出现问题,心里产生扭曲,和家人对着干并产生暴力倾向或自杀倾向等等。“心病还需心药治”,我们根据求助者的临床表现,分析其个特征,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生理状况,找到问题关键后,对症调理,达到快速减缓和消除求助者的心里压力和心理障碍,解除心结,放开思想包袱,心情舒畅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越是处在高位的和在努力争取向上岗位的人们,工作上生活上的压力和痛苦往往无法向别人倾诉,自己长期默默地承受,所积压的不良心绪情节就越多,如果不能排解,后果很严重的。二、透支的身体怎样得到回补  现代人英年早逝的事是越来越多,不仅很多成功人士都在英年早逝,更多的打工者也加入这一不愉快的队列中来,主要是因工作太累身体严重透支而年纪轻轻就走完生命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提高健康水平,保持健康身体,消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健康资讯中《警惕“过劳死”报警》中说:“近来,爱立信、麦当劳两位管理者的辞世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企业精英们健康的关注。

日前,一项对1000多位中年人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梦、失眠、不易入睡;经常腰酸背痛、记忆力明显衰退;脾气暴躁、焦虑者占一半以上。他们的生活常态是超时工作、睡眠不足、压力巨大、没有休闲的状态。随着事业的蒸蒸日上,健康却一路负债,最终停泊在人生的中点”。  “过劳死”指的是长期慢性疲劳后诱发的猝死,即“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精疲力竭,甚至引起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继而出现致命的症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过劳死”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  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59岁降至53-54岁;高节奏高压力的工作人群在40-60岁年龄段有78.6%的人死亡,平均死亡年龄为45.7岁;疲倦、莫明的烦躁,易生病;白天犯困,晚上睡不着……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总是感觉疲劳,经常失眠,容易烦躁、发火等等,而到医院却又查不出什么病来。  不知不觉中,“过劳死”、职业枯竭症,亚健康状态正悄悄侵害我们的身体。“中国教育在线《关注中青年过劳死现象:年轻时拿命换钱》中说:20%的人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75.1%的人对“玩命”工作表示理解4月10日,59岁的艺术家陈逸飞去世。如果再算上1月去世的36岁的焦连伟和46岁的高文焕两位清华大学教师,以及均瑶集团董事长---38岁的王均瑶和亚洲女首富龚如心病逝,就更让人认识到中青年的“过劳死”现象已经不容回避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亚洲女首富龚如心生前活跃商界。身价千亿,确悭俭成性每月仅花三千元,香港新世界发展主席郑裕彤对龚如心的病逝感到突然,认为她仍然年轻,对其离世表示惋惜及难过。华创主席宋林则呼吁各位“搏命赚钱”的老板注意健康,多锻炼身体。  4月12日~13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央视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实施了一项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218人中,每天工作不足8小时的人占34.4%,而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的人占65.6%。其中,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人已经超过20%。  中科院的调查显示,人们心目中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压力较大;职位越高者,压力越大。身心健康水平相对越低。这是因为该人群担负领导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工作压力自然也就大;同时,由于他们在外工作时间长,社会应酬多,很少甚至基本不能关心家庭事务,造成家庭问题上的压力比较突出。这些“高层”、“中层”,以及年轻的员工中,很多身处“心理亚健康”状态。在单位和社会整体绩效提高的同时,其个体的包袱却越来越重,这值得深思。  世界卫生组织提示,“亚健康”即是指人体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无器质变,但有功能性改变。世界范围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而脑力劳动的们则是“亚健康”的高危人群。(北京白领健康不乐观,超9成有)。  经济和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社会个体身心不健康,必然妨碍整体的发展。人生苦短,怎样使短暂的人生过得快乐,身心健康,真正达到应该的寿命,这才是最重要的。  身为房地产界的管理,我们的无规律、无作息时问、快节奏的生活早已习惯,超负荷的工作也习以为常,可是这样长时间的快节奏和超负荷的工作已经严重的透支了我们自己的生命力,如果对自身不及时进行回调、补养,生命就会缩短,过劳死就会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  我自己就是很好的例子,去年9月在集团给我提供的例行身查时,和禹晋勇博士前后邻排,当老禹谈及身体状况时,自信畅言"本人年轻体健,自觉无不良",到我检查却发现有心脏异常现象且表现较为严重,立下将我推至紧护室,吸氧二个小时,后经301医院和协和医院多位专家的汇确诊,需留院观察,不能一人驾车及单独行动,并要每月随时来医院复查,建立私人医生监护档案等等,要知道今年我才37岁!事业可谓成功辉煌,但是换来身体状况是对等的吗?回答不言而喻!!  这不能不让我觉醒,让人尴尬的是我的父亲是一名国内著名的运动科研及医疗专家,父亲总在提醒我们疾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扎根于青少年、发展于中青年、发病于中老年”,现在才真正的认识到悔不早听老爷子的话,我这是在“抱着金饭碗讨饭”,钱有多少能买来健康呀,何况我们能比亚洲女首富龚如心会赚钱吗?我有这样的家庭环境尚且如此,那没有类似环境的人士身体状况又将如何?,身体健康的认识归根还是在自身。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抓健康、学保健成为当前我首要任务,医疗系列的地产投资开发做为公司战略等这是题外话了,抽时间再另论。  健康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力)就犹如一缸米,我们不停地往外面支出它,缸里的米很快就会见底;如果我们能经常及时地回补米缸中米的数量,那米缸中的米就可以保持在一定的量上。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力)也是一样的道理,光透支,没有及时的回调补养,拿年轻时的命换钱,这是一种践踏自己生命,破坏自我健康,对寿命极其残酷的做为,过度地工作有时所付出的代价是致命的。  透支的身体怎样得到回补?保健医生及认为,“劳逸结合,注意健康;高度重视,不断回补。”是解决身体透支问题的根本途径。“劳逸结合,注意健康”这一点容易理解,“高度重视,不断回补”就需要方法。  高度重视,就是要把“不断回补”作为一件自己的终生大事情来对待,定期的休养和不定期的自我锻炼相结合,重在定期的休养。按古代和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体健康每三个月为一个活动周期,也就是最好三个月回调补养一次。  我计划在今年7月上旬,把去年没有完成的周游中华再完成一个阶段,好回补一下我的健康,当然妻子随行为我的健康保驾护航是必不可少的一剂良药!!不知上述,大家对自己健康有没有一个新的认识?  

上一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禅下一篇: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1647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